说到中美关系,经常有人喜欢谈那些美国老一辈政治人物的观点,尤其是在冷战刚结束那阵儿,大家对未来的世界布局瞎猜腾腾的。
在1997年,有位美国前高级官员出书《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专门探讨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压力。这位叫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背景挺不一般,他1928年出生在波兰华沙,父亲是外交官,从小跟着四处跑,见识过纳粹德国和苏联大清洗那会儿的乱象。
二战结束以后,他家搬到加拿大定居,他在麦吉尔大学攻读政治和经济专业,本科在1949年毕业,紧接着在1950年拿到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是关于苏联的民族问题。之后,他又到哈佛读博士,1953年顺利拿到学位,专研苏联事务。哈佛教书几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而且还是共产主义研究所的主任,干了十几年的时间。
布热津斯基不仅学问了得,还喜欢插手政治。1960年,他帮肯尼迪竞选,出谋划策。1966年,他加入约翰逊政府,担任国务卿的政策规划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越南的事务。
1968年,他辞去了职务,表达了反对把越南战事扩大化的立场,然后转向支持汉弗莱。到了1973年,他与洛克菲勒一块成立了三边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致力于推动美欧日三方合作。1976年,他支持卡特,还帮忙起草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卡特一上台,他就出任国家安全顾问,这个位置从1977年干到1981年。期间,他积极推动中美建交,1978年亲自访华,促使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1979年。而在对待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事上,他也采取措施,签署指令支持阿富汗抵抗,表现得挺坚决。
1980年伊朗人质危机爆发时,卡特批准了营救行动。卡特一卸任,他就回到学术界,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和战略国际研究中心继续工作,同时写书评论时事。
1997年,他出版了《大棋局》,这本书一出影响就挺大。中国外交部的相关机构收到后,赶紧组织翻译和出版。临终前,他还写了本《选择》,批评布什的政策,挺支持奥巴马。2017年5月26日,他去世,享年89岁。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布热津斯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如何维护世界霸主位置,他将欧亚大陆比作一块大棋盘,强调美国必须掌控关键地区,以防止潜在的对手崛起。
在他的观点中,中国算是亚洲的潜力股,但美国自然会采取打压措施,因为中国的规模大、历史悠久,不像日本那样容易操控。书中说明到2015年左右,美可能会失去超级大国的头衔,但在此之前,肯定会全力遏制中国的发展。
他觉得中国反制美国的话,不会傻到直接开战,那就等于是找死啊,像苏联搞军事竞赛,最后经济崩溃。那时候中国海军还不强,空军主要是二代机,连航母都没有,岛链封锁得死死的,远远谈不上蓝水海军的梦想。军事上,几十年内中国没办法跟美国一较高下,敢跟比的话,也就等着重蹈苏联的覆辙。
因此,中国会走一条别的路,也就是用经济手段,毕竟在亚洲算是老大,但重点还是在经济方面。布热津斯基预料到,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的可能性不大,只能局限在地区内,因为经济快速发展终究会放慢速度,没办法取代美国。
他拿日本做例子,说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陷入美国的控制,长时间陷入滞胀状态。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也会带来不协调的问题,内部麻烦不少,哪有心情去跟别人硬碰硬。
中日之间的摩擦挺严重,这不免让日本更靠紧美国这条大腿,想扼制中国在亚洲的势头。实际上,日本反而拥有更大的国际潜能,战后积累了不少经济经验。至于中国周边嘛,韩国在半岛上挡着门,越南和泰国对中国保持着那种不温不火的态度,巴基斯坦跟中国关系不错,但在抗衡印度的压力上压力山大。中国没法像美国那样搞个政治军事联盟,只能通过经济方面的渗透,特别是依靠海外华人的力量。
1994年,东南亚最大的500家华人公司,总资产大概在5400亿美元左右。到了1996年,海外华人的总收入也达到了五千万多万,与中国大陆的GDP差不多。华人在印尼的经济控制比例高达90%,在泰国占75%,在马来西亚则在50%到60%之间。
中国利用这些网络,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让周边国家一时离不开中国。到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果然在经济方面稳稳当当做了亚洲领头羊。至于中俄关系,他觉得还算不上特别亲密,也不是特别疏远。
俄罗斯经济确实不咋样,和中美日德英法这些国家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显得不太合适。中俄关系靠得近,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战略空间有限,可实际上俄国经济活力不足,对中国的帮助也不太大。再加上中国的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让他有点摸不着头绪。
美国确实在中国的经济规则、科技发展、军事布局、政治联盟、流行文化以及气候资源方面有挺大影响力,可要说能把中国的独立文明体系和民族主义撼动,那还太难。
中国文明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古代到明清是繁荣发展的高峰,到了清末到1949年逐渐走向衰退,接下来就是当代的复兴。在这个时期,民族精神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精神如果强大,无人能敌;如果变弱,就容易被击垮。越是难以琢磨,越是难以对付,迟早会激发出巨大的力量。
布热津斯基的这些预判,基本是为美国的战略布局服务的,带点阳谋性质,公开也不算秘密。中国看了以后,未必就全照做,但指向性挺明显。他觉得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真正对手,只能在东亚东南亚搞得风生水起,这反映出美国政客的骄傲,倒也有些道理,部分还挺准的,但有些还得看后续发展。他估计中国不会轻易发动战争,主要还是用经济手段反制,像钉在钉子上一样。
中国在一些地区受限,全球大国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占据前列,俄罗斯受到一部分抑制。到1997年,中国经济排名第七,跟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挺大,军事力量也远远不及。有人觉得中国的经济难以赶超美国,军事竞赛反而会自寻烦恼,周边环境也有不少拦路虎。中国偏向以经济为核心,通过华人网络进行影响,不太倾向组建联盟,走自主路线。
这些年来,他的预言有灵有不灵。中国经济蹭蹭上涨,加入世贸之后,外贸一飞冲天,工厂的生产量源源不断。去东南亚投资不少,高铁、港口都修起来,联通的网络越搞越密。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也在推进,管道都连通得紧密,战略伙伴关系更稳固。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项目不断扩大,影响力越来越深远。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超出了预料,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积极发声,非洲和拉美的投资也不断增多。但美国的遏制措施还没有松懈,贸易战不断升级,科技限制也加强,试图拉拢更多的盟友,保持自己的战略优势。
到了晚年,布热津斯基还提醒说,美国不能跟中国硬碰硬,得把握好平衡,一方面要应对东方的崛起,另一方面要巩固西方的优势。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发展变得越发关键。他在2014年点评普京对乌克兰的行动时,还提醒特朗普的乱局可能带来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影响深远,经常被学者们引用,成为研究中美关系时不可或缺的资料。
总的来说,布热津斯基觉得对中国的应对策略关键在于经济方面,拒绝动武。这也是很接地气的做法,因为中国确实主要靠贸易和投资扩大影响力,没有直接搞军事冲突。不过,世界变化得太快,他没想到互联网科技带来的革命,中国数字经济抢跑,5G和电商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玩得溜。
海外华人的作用挺大的,但目前国企和民企更多地走出国门,供应链也变得更加紧密。美中竞争,从贸易到南海,经济仍然是主要的战场。美国追求脱钩,但中国则推动双循环,稳定自己的基本面。他的预判告诉我们,地缘政治的局势很复杂,经济才是真正的核心武器,动武不是明智之举。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避开各种陷阱,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布热津斯基一走,留下的遗产就是提醒大国斗争别只看眼前,应关注长远的角度。中国在对抗美国时,以经济手段为主,没动枪杆子,这事儿很准。不过,没想到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提升这么快,联合国里的话语权大了不少,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挺支持的。美国这边内部乱作一团,国会山还发生骚乱,经济上也出现了分化,霸权的光环渐渐褪去。
中国踏踏实实搞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收益可不低,高铁出口,港口的运营现已覆盖全球。东南亚经济圈渐渐成型,RCEP也正式生效,贸易自由化正稳步推进。越南、泰国虽然表现得谨慎一些,但其实离不开中国大市场,资源投入也是源源不断。韩国的芯片制造还得依靠中国,日本的汽车销到中国的份额也不少。中日之间的矛盾虽然还在,但两国经济上互补的关系更加强烈。
布热津斯基的预言部分实现啦,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到2023年,贸易总额突破6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一贸易国的宝座。疫情之后恢复速度相当快,供应链的韧性也更强了不少。美国限制芯片出口的同时,中国华为和麒麟也展开反击,走上了自力更生的路子。
在线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