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特朗普以100%关税制裁,为俄罗斯设定了50天的明确的倒计时,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也在加快前线的推进速度,接下来50天,俄乌将迎来最后的生死之战。
继本月初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之后,特朗普也再次改口,公开表示将加大对乌克兰的军援力度,北约国家将全额承担援乌费用,关键时刻,俄外长紧急访华。
俄乌迎来生死之战7月14日,特朗普提出的“50天内达成俄乌和平协议”的最后通牒,据相关媒体报道,普京此前曾向美方传递出信号,俄罗斯需要约60天完成关键目标。
两者在时间上高度吻合,这50天,很可能是特朗普为俄罗斯军队的夏季作战行动划下的清晰期限。
展开剩余88%当前在乌克兰东部,俄军正利用相对有利的天气条件,在多个方向加强攻势,计划在秋季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在苏梅州方向建立更稳固的缓冲区,重点打击交通枢纽,最大程度消耗乌克兰军队的有生力量和防御潜力,并尽可能控制更多乌东领土,甚至击垮基辅的抵抗意志。
尽管乌克兰武装部队宣称成功阻止了俄军在苏梅方向的推进,并牵制了大量俄军,但客观数据显示,俄军上月控制了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创下今年以来的纪录。
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能力在冲突压力下也得到爆发式增长,预计明年产量将达到惊人的规模,这些低成本、高灵活性的武器系统,正有效削弱俄军在传统火力上的优势,将战争拖入一场比拼耐力、后勤和意志的持久消耗战。
特朗普设定的50天期限,表面是促和,实则更像是在为俄军的战场行动提供一个外部的时间框架,甚至可能无意中为这场关键阶段的激战注入了额外的紧迫感。
五十天后,无论战场结果如何,都将对冲突的整体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特朗普宣布援乌,北约32国买单就在特朗普对俄罗斯下“最后通牒”的同一天,特朗普也高调宣布对乌克兰的军援已经在路上了。按照他的说法,此次美国负责提供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多款武器系统,而费用则由北约32个盟国共同承担。
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也表示,愿意从美国购买两套“爱国者”系统转交乌克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此模式提供了背书。据透露,价值约3亿美元的军火,包括更多“爱国者”系统及中程火箭弹,已进入输送流程。更有迹象表明,射程更远的“战斧”巡航导弹也可能被纳入考虑范围。
特朗普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安全关切和对俄罗斯的忧虑,直接转化为对美国军工企业的订单。初步估算显示,仅此一项安排,美国军工复合体就将获得约100亿美元的收益。
就在特朗普宣布此计划前不久,美国国防部还以“库存压力”为由暂停了部分对乌军援,当下在明确北约为这些武器买单之后,美国政策立马来了个急转弯,特朗普已经将对乌援助当成了一笔让自家企业暴利的好生意。
这种模式必然招致俄罗斯的强烈反对,进一步毒化本已紧张的美俄关系,而且美国的动作还并未止步于军售,其制裁的矛头同时也指向了更广阔的范围,即前文提到的100%关税制裁。
不许对俄贸易?北约秘书长吕特紧随特朗普之后,对多个国家发出警告,声称如果继续与俄罗斯保持贸易往来,将可能面临美国“二级制裁”的“严重打击”,其中还特意点名中国、印度、巴西三个国家。
他还“敦促”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给普京打电话”,迫使其认真对待和谈,否则将承受“巨大打击”。
所谓“二级制裁”,更像是一种政治施压和威慑工具,本质是试图通过胁迫第三方迫使其减少甚至中断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联系,以此来弥补对俄直接制裁效力的不足,进而达到孤立俄罗斯的目的,但现实的经济版图与相互依存的供应链,正在无声消解这种单边施压的威力。
但仔细审视美俄贸易现状便能发现,美国对俄罗斯制裁威慑的根基不稳,2024年双边货物贸易额仅维持在35亿美元低位,其中美国对俄出口不足6亿美元。即便实施所谓100%关税导致俄对美出口归零,对于俄罗斯庞大的经济体量而言,冲击也微乎其微。
这种背景下,“二级制裁”更像是政治姿态而非经济武器,其真实意图在于制造寒蝉效应,迫使印度、土耳其、巴西等维持对俄正常经贸往来的国家主动切断联系,从而在事实上构筑对俄经济包围圈。
全球贸易网络早已不是单极主导的格局,中印等新兴经济体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纵深和产业韧性,更在能源、矿产、粮食等关键领域与俄罗斯形成深度互补,显然不可能因为美国放两句狠话就停止与俄罗斯之间的正常贸易。
数月前特朗普政府曾对全球近两百个经济体发出关税威胁,最终响应者寥寥,各国基于现实利益作出的理性选择,往往超越政治口号的压力。
当前维持对俄贸易的国家,普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多元化的贸易布局,不会仅因政治恫吓就轻易放弃自身的经济利益与能源安全考量。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清晰表明了立场:
重申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出路,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这既是对国际经贸规则的维护,也是对经济胁迫行为的明确拒斥,经济全球化塑造的共生体系决定了,任何试图以强权割裂供应链的行为,终将承受反噬之痛。
全球经济治理正不可逆转地走向多边共商模式,以胁迫取代对话的旧范式,终将在相互依存的现实面前逐步瓦解。未来国际经贸体系的稳定,必然建立在承认发展多样性、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而非强权书写的单边禁令。
就在美国及北约国家宣布加大对乌克兰军援力度,并对发出威胁之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于15日上午抵达北京,与中国元首进行会面,中俄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主席的一番话也给俄罗斯吃了颗定心丸。
未来五十日乃至更久,俄乌战场残酷的消耗战态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意志、外部援助的持续性以及战场实际效能。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强权政治和单边胁迫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往往带来的是双输或多输的局面。寻求持久和平的道路,最终必然回归到尊重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坚持平等对话和外交解决的轨道上来。
发布于:河南省在线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