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11日电 题:美国政府“停摆”背后是财政制度失灵
作者 胡捷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美国政府“停摆”已超过十天,各方面的负面效应正在外溢:非农就业数据延迟发布、空中交通管制效率降低、航班延误频发,部分联邦机构陷入半停摆状态。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当地时间10月9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54票赞成、45票反对的结果,再次未能推动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这意味着,美国财政僵局短期内仍看不到曙光。
从经济根源审视,美国政府“停摆”背后交织着财政制度设计与公共治理效能的多重因素。与许多国家的行政主导预算不同,美国将“财政开支权”完全赋予国会。政府花钱的每一个项目,理论上都需要国会通过法律授权。这意味着行政部门的运作持续性,完全依赖于立法部门的持续批准。这一制度在政府规模较小、政党共识较强的时期能发挥制衡作用,但在当前巨型政府和极化政治下,却演变为治理风险。
近年来,美国预算程序的复杂化与参议院的“60票门槛”制度相互叠加,多数党很难独自推动事务,必须争取少数党成员的支持,以至于任何预算议题都可能被少数党“劫持”。此外,将全年支出拆分为12个拨款法案的机制,理论上可实现精细化财政管理,但在实践中却成为12个潜在的“停摆引爆点”。只要一项法案未能及时通过,就可能引发部分政府机构“停摆”。
“停摆”机制存在两种典型形态:其一是债务上限危机,源于两党在提高政府举债规模问题上的僵持;其二是支出法案困局,即由于年度预算审批程序受阻导致资金断供。当前的“停摆”属于后者。这种机制性风险已成为影响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与政策预期的重要变量。
从经济层面看,政府“停摆”产生的实际影响呈现显著的非对称性:约80万美国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虽然其薪水通常会在政府恢复运转后补发,但短期消费信心与资金流动性均受到冲击。此外,部分关键公共服务部门如空中交通管制、食品安全检验等,运转效率下降,影响面逐步扩大。
最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数据发布的中断可能干扰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美联储在决策时依赖于就业、通胀、消费等高频数据,而若财政部与劳工统计局数据更新中断,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路径的判断将更加模糊,进而增加金融市场波动。
不过,从债务偿付层面看,这种“停摆”现象暂时并未实质性损害美国国债信用。因其债务偿付机制独立于常规财政支出,且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为其提供了缓冲空间。这也意味着,美国政府“停摆”更像是“家庭开支争执”式的程序失灵,而非“信用危机”,但如停摆事件频发,则会逐渐削弱市场对美国制度效率与政策连续性的信心。
从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年度预算辩论机制本应体现财政纪律与公共监督的理性价值。但在党派极化背景下,这一机制正在被“政治化”。财政政策不再是资源配置的工具,而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载体。政策的“短期化”与“象征化”趋势明显,增加了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削弱了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国际评级机构多次警告称,财政治理效率下降可能成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长期风险因素。2023年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惠誉就以“财政状况预计将持续恶化”为由下调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2025年5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也以“美国财政状况很可能会恶化”为由,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可以预见的是,持续的“停摆”僵局,或将成为市场重新评估美国信用风险的又一触发点。
美国政府“停摆”现象说明,其财政制度在“效率与制衡”的平衡中正出现结构性失调。当制衡机制演变为决策梗阻时,财政政策的连续性与可预期性均遭削弱。短期看,市场或仍能依赖美元体系的惯性与避险属性维持稳定,但长期而言,这种制度性摩擦若无法化解,或将成为美国经济治理的“隐性成本”。而对于全球市场来说,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政治与财政分歧,已不再仅是“国内问题”,而是全球风险定价体系中无法忽视的变量。(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郭晋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在线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